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是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这项“国之重器”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2018年9月,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对全球用户开放后,成为从事中子散射研究科学家们追捧的“香饽饽”。目前,该装置正在进行的第三轮开放运行,收到常规课题申请164项,通过57项,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截至12月初,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完成的课题有127个,前来实验的用户云集了英国剑桥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等颇具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并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中国散裂中子源每年还举办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成为展示东莞乃至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
11月23日,2019中国散裂中子源极化中子技术研讨会在东莞召开,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极化中子领域的国际会议。“作为今年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的压轴项目,也是东莞近年来人才领域举办的最尖端、最顶级的科技研讨会议,本次会议对东莞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打造科技城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东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琳在致辞中说道。
春潮拍岸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群和高水平科研院所,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产出和效用,但却是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标配,也是从科技创新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题中之义。发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正是松山湖科学城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2019年9月25日,在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一周年之际,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动工,选址临近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预计2021年完工。项目将围绕南方先进光源项目及相关技术,开展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进行关键核心设备的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率。
南方先进光源与散裂中子源堪称国家大科学装置“姐妹花”,其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亦不容小觑。“散裂中子源和同步辐射光源组成大科学平台集群,将发挥‘1+1>2’的研究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分部主任陈延伟表示。
接下来,中科院和东莞市政府将在松山湖科学城共建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双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散裂中子源二期和南方先进光源预研在莞建设,共同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的谱仪建设、加速器功率提升和靶站升级改造,加快开展南方先进光源预研测试平台建设工作。
在更远期,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为核心,松山湖科学城还将争取规划布局更多大科学设施,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到园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一个指向源头创新的引擎已然启动。
营造充分尊重信任科学家的创新氛围
2019年12月17日,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钱学森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第二次太空探索实验科学委员会会议暨新时代航天发展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在东莞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顺利召开,并揭牌成立“太空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此次会议的召开和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对基础科学领域对外开放和前沿科学交流的不懈努力,实验室为材料科学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的诞生提供了广阔平台,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科学交流新窗口。
作为全省首批四个重点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占地1200亩,总投资约120亿元,自2018年挂牌以来,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已引进18个产业化科研团队,招引了“双聘”和全职人员共390人,其中10位两院院士、3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围绕“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与材料科学”“新时代航天发展”等主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后举办了4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论坛,赵忠贤、王恩哥、许宁生、顾秉林、包为民等数十位院士参加。目前,在一批顶尖科学家的带领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累计在《Nature》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文章149篇,7个项目获得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实验室的原创新科研成果“多孔介质低氮燃烧技术与装备”“金属/陶瓷超耐磨复合材料”“高折射率新型透明陶瓷材料与器件”“激光照明全光谱荧光陶瓷”等项目已在东莞塘厦镇率先实现落地转化。
“材料实验室选址临近中国散裂中子源与南方先进光源,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合,使得实验室将来可以达到世界上最高的压力、最低的温度、最强的场、最大的变形,这种非常极端环境有利于做出更多的新材料”。作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卫华对松山湖科学城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前,松山湖材料实验正对标国家实验室,布局前沿科学研究、创新样板工厂、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模式,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中心。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有一条基本规律令人瞩目:崛起中的大国、强国总会逐步凝聚科技力量,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世界中心,并以强大的综合创新能力,带动全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等关键要素提升,引领世界发展。分析这一基本规律,并细解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过程要素,有一个关键的共识是:各国优秀科学家、尤其是卓越的战略科学家群体,发挥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战略科学家是前瞻布局和全面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少数”。除了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知识的有机结合体之外,战略科学家往往具有凝聚科学家群体的人格魅力和宏观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带领和影响几代人投身某一领域,引领该领域走在国际的前沿,率领一个学科、一门科学走到时代的前列,促进科技应用与相关产业发展并产生显著效益,对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凡本网注明出处非(第一法治现场)的作品,均转载于自其它媒体或会员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对稿件有质疑请与本网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