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法制现场-法制类综合性门户网站
  • 今天是:
网站首页

第一法制现场

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视窗

东莞:全面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逐梦世界一流科学城

2020-01-16 18:29:57  来源:  作者:

举办中国首个极化中子领域国际会议、携手钱学森实验室共建太空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入选广东省首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岁末年初,正当大多数人已经放慢步伐,准备迎接新春佳节到来之时,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以一大批顶尖院士领衔的科学家,正在开启创新升级加速度,各类大平台、大机构、大企业等高端科技创新要素加速向松山湖科学城集聚,带动当地创新氛围愈加活跃、高水平创新愈加丰硕。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当前,东莞市政府正积极联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双方将采取“院地合作、所企对接”的模式,由中国科学院着力整合优势创新资源,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在土地、资金、政策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抓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构建院地合作与发展新格局。

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双方将探索院地合作的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将东莞建设成科技创新活跃、人才团队聚集的创新型城市。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表示,东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局良好,在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领域对接合作、标志性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接下来东莞将把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作为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快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

改革开放天地宽,创新飞跃万重山!当前,松山湖科学城正在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新时代新梦想阔步前行。

面向产业需求布局完整创新链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处在国家创新体系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对高层次人才和重大科研项目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对所在区域和城市的创新发展意义非凡。

经过18年的建设发展,松山湖已初步形成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等“五个一流”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无疑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松山湖科学城前身是2018年初东莞市委市政府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的松山湖中子科学城。科学城设立之初就对标张江、怀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力争成为大湾区战略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载体和示范区域。更名后的松山湖科学城将按照重点依托松山湖高新区、区域空间连片一体化发展、整合区域战略性资源等原则,规划面积优化调整为90.52平方公里,涵盖松山湖、大朗、大岭山、黄江一园三镇具有战略价值的相关区域。

面向产业需求,按照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完整创新链的思路,松山湖科学城未来将形成“一轴、一区、两心、三组团”的布局。

“一轴”即科技创新轴。作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起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同时有机串联科学城北部城市配套服务中心和南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功能。

“一区”即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巍峨山是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共享绿核,利用其地质稳定、环境优越的条件,环山区域规划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功能。巍峨山北麓目前已集聚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原始创新资源,未来将继续依山而聚,承载更多科技创新资源。

“两心”即北部城市配套服务中心和南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城市配套服务中心依托松山湖站及松山湖行政服务中心,以满足生活、生产配套服务为主;南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依托大装置向北的创新中轴,以满足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为主。

“三组团”即科技创新组团、创新转化组团和企业总部组团。三大组团通过“创新研究—中试孵化—产业转化”全链条形成科学城创新研究有机体。同时通过完善高品质城市服务和生产生活配套,加速产城融合。

大科学装置加速释放磁极效应

巍峨山下、水平村旁,十几年前,当中科院参与筹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专家们第一次到访东莞这片山林时,村民们还无法想象这里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今,“荔枝园”变成了“中子源”,全球第四台、国内唯一的“超级显微镜”投入使用,为诸多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卡脖子”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包括诺奖得主杨振宁在内的一大批世界级科学家也纷至沓来,深刻改变着东莞的创新基因。

“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会是意外。”几年前,当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向来访者讲出这句话时,人们对于这个深藏在东莞腹地深山中的“大家伙”究竟蕴含着多少能量尚不明了。但短短数年间,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身形逐渐显现,开始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全球各地的名流政要、专家学者及其他社会人士纷至沓来。

2019年12月18日下午,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系列启动会在广州举行,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正式授牌。这批实验室布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境科技等重点领域,建设期为3年。

由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位列其中,成为东莞唯一入选的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同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平台,将开展中子散射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解决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多功能材料等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难题。

精选图文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非(第一法治现场)的作品,均转载于自其它媒体或会员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对稿件有质疑请与本网客服联系。

今日聚焦

一线报道

与法同行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