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村里办啥事儿,公开不及时,群众不知道;现在村里有事儿,都和大家商量,听取大家意见。事儿是自家事儿,俺们当然得支持!”杜家村村民杜凤岗说出了广大群众的心里话。
在镇党委引导和坐班干部指导下,各村都制订了村规民约、说事议事等自治制度。村民心齐气顺,参与村里建设的热情高涨,许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如何让法治“严”起来——强化法治观念,推行“五进”工作法,群众知法守法遇事习惯“找”法
法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有力保障。
“作为一名村干部,让我最骄傲的,就是村里连续13年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上访事件。”前铺村党支部书记张国范说,当了13年村干部,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村里持续强化法治观念,使大量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初始状态。
“过去百姓不懂法,遇事儿不知道找谁。关系到切身利益,达不到自己要求,村里又解决不了,就直接去上访。”赵家圈镇党委政法委员李占迎说,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得健全农村法治建设长效机制,让农民相信法律。
赵家圈镇以前铺村为试点,探索建立法治观念“进班子、进家庭、进生活、进社会、进心灵”“五进”工作法,建设了法治文化一条街、法治文化小公园,潜移默化中将法治观念沁入人心。在今年全市法治乡村观摩拉练中,前铺村位列第一名,其经验做法在全镇推广。
为切实提高法律服务水平,赵家圈镇在各村高标准建立了人民调解办公室,每村都有3个“法律管家”:一个由村“两委”干部担任,实行全天坐班制,及时回应群众日常法律诉求;一个由镇包村干部担任,通过开展下乡日服务,引导群众树立法治观念;一个由专职律师担任,依托其专业知识,接受村民各类法律咨询。他们利用村级远教平台,组织村民观看法治建设纪录片;通过村民互助共享微信群,及时分享有关法律法规,让村民懂法、依法、用法。
“以前有纠纷想找法律帮助,不知道去哪儿找;现在律师就在家门口,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马家军营村村民王瑞明说,过去乡亲们大都不懂法不学法,现今学会了遇事先“找”法。
如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今年以来,“法律管家”共集中开展村务法律体检4次、解答法律咨询200多人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50多起、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0多万元,为化解社会矛盾、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如何让德治“活”起来——创新文明实践,厚植淳朴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农民心中
德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情感支撑。隆冬时节,天寒地冻。12月30日晚7时许,郭黄村文化广场上已聚集起100多人的队伍。党支部书记郭彦利给村民鼓劲:“去年咱村健步行大赛名次不理想,今年希望大家走出精气神,争取拿第一。”在旗手的带领下,大家迈着整齐的步伐,伴着欢快的音乐开始健步行。村民郭红专说,为了村里的荣誉,他们几个在市里住的,每天都赶回来参加活动。
赵家圈镇举办的文化网络大赛活动,今年已是第三届。他们组织各村开展冬季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让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了农村阵地。大赛分为健步行、广播操、架鼓队、广场舞四个项目。各村按照时间节点将参赛节目录制成视频,发送到“赵家圈党员干部之家”微信工作群,由镇政府工作人员统计积分、进行评奖。全镇70%以上群众参加比赛,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又锻炼了干部、凝聚了民心,更好地推进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赵家圈镇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以王满江为代表的农民宣讲员和春来剧社为代表的群众文艺团体,让群众了解熟知,确保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赵家圈镇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带动了整体道德文明水平的提升。去年,全镇共有50户家庭被评为市级“十星级文明户”。他们还组织“和谐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形成了人人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示范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的良好氛围。
今年,赵家圈镇党委推出新乡贤表彰机制。各村“两委”干部用努力工作赢得在外成功人士认可,带动更多能人反哺家乡、回报家乡。他们举办了首届新乡贤表彰大会,为15名新乡贤披红戴花。在石家庄经营企业的大柳林村张宝义说:“新上来的村干部真干事儿干真事儿,我要向他们学习,多为家乡作贡献!”
基层德治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把基层善治的土壤滋养得愈加肥沃深厚。
赵家圈镇党委书记徼长宁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今后,我们会继续抓住党建这条主线,持续推进‘三治融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社会治理格局,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作者:王贵锁 刘彦成 边建军)
凡本网注明出处非(第一法治现场)的作品,均转载于自其它媒体或会员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对稿件有质疑请与本网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