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法制现场:幽幽茶山,泉水涓涓,一排排茶树沿山势梯级而上,远望茶树显得分外油亮。在黔南州非遗协会秘书长杨科高的茶园里,杨科高即兴唱着山歌,并用普通话向我们介绍了山歌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推普工作的有效开展,当地的老百姓都能够用普通话和培训老师们交流沟通,但在制茶工艺和介绍上还无法很好地运用普通话来表达,对于都匀毛尖茶的推广来说是个难题。
日前,市教育局组织一批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到茶产业发展较集中的茶农村、江洲村、摆忙村、江边村进行“普通话+工艺推介”普通话助力都匀毛尖茶产业培训活动,对村委会的干部和茶农进行培训,向当地茶农发放宣传手册
语言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因素,是激发乡村潜能、释放农村生产力的内生性要素。“都匀毛尖茶的制作工艺和品鉴有很多讲究,每一户茶农都有自己的独特工艺,但是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很多茶农无法和我一样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现在你们做的这个项目对我们茶山、对我们茶农很有帮助。”杨科高说。
都匀毛尖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地主要集中在毛尖镇等地,茶农以布依族、苗族为主,日常交流多保持本民族语言或本地方言,对于乡村茶产业的发展来说,除了培育壮大产业结构,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和提升可以降低沟通成本、更好的宣传茶产品,增强茶产业工作者整体素质和自信心。
针对都匀毛尖茶产品的特点、茶文化的精髓以及日常交际用语,市教育局吴扬及普通话测试员胡静梅、李涛、徐遥、茅莹专门设计了教材和教程,并将教材以宣传册和光盘的形式发放给茶农以及村委会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宣传和培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普通话培训与宣传项目,是消除阻滞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致富的语言障碍有效途径,对解决茶农因为语言交流不畅通而导致的学习先进技术难、推广产品难的问题,提升“都匀毛尖”品牌的吸引力有很大帮助,促进都匀毛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综合化发展。
凡本网注明出处非(第一法治现场)的作品,均转载于自其它媒体或会员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对稿件有质疑请与本网客服联系。